2000年11月25日 海牙气候会议未达成协议
2000年11月25日 海牙气候会议未达成协议
2000年11月2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延长一天后仍无法达成预期的协议,只得中断会议给与会各方更多时间继续商讨谈判,以争取在复会后能够最终达成应对全球变暖具体措施的议定书。 与会发展中国家建议,把原定2001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会议作为第六次缔约方大会的继续。 大会主席、荷兰环境部长普龙克向与会的政府部长宣布,海牙大会在原定的会期内未能制定出实现《京都议定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具体措施,大会未能达成与会各方和公众期待的里程碑式的《海牙议定书》,这令许多与会代表非常失望。 许多与会国家和环保组织称,美国的态度是导致海牙气候会议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美国缺乏通过自身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诚意。在为期近两周的海牙会议期间,它一直要求其它缔约方接受其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来抵消本国实际排放的方案,以及用援助发展中国家用无热污染发展方法,换取在本国继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指标的提议。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5%。海牙大会与会各方期待美国率先以实际行动减少本国排放,而不是用金钱买卖排放的权利和指标。 海牙大会从23日以来就陷于僵局中,美国和欧盟各执己见,美国坚持要求发达国家可以无止境地用森林和植被抵消排放、用对外援助换取排放指标。欧盟要求给美国的方案设立50%的上限,以迫使发达国家在本国也做出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大会主席曾提出折衷方案,但受到与会各方的反对。普龙克只得废除折衷方案,这样海牙大会就失去了协议的基础蓝本而无法继续下去。 鉴于海牙大会租用的会场已经到期,大会无法继续延长,与会各方又不愿大会不欢而散,最后由受全球气候变暖危害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议,中断海牙大会让缔约方继续谈判,争取在2001年5月复会时能够最终达成《海牙议定书》。发达国家也同意中断会议的提议。 (人民网资料)
7月11日 1405年7月11日 郑和始下西洋
7月11日 1936年7月11日 斯诺初访毛泽东 7月11日 1946年7月11日 周恩来发表严正声明 7月11日 1960年7月11日 非洲四国宣布独立 7月11日 1961年7月11日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北京签订 7月11日 1979年7月11日 美国“天空实验室”烧毁 7月11日 1987年7月11日 世界50亿人口日 7月11日 1989年7月11日 英国影星劳伦斯·奥立弗逝世 7月11日 1992年7月11日 邓颖超逝世 7月11日 1993年7月11日 英国培育出世界第一只转基因公鸡 7月11日 1998年7月11日 黑手党头目斯基亚沃内落网 7月11日 1998年7月11日 北京公审一起著作权纠纷案中央电视台首次现场直播法庭审理 7月11日 1999年7月11日 巴拉克和阿拉法特会谈双方表示将携手推动和平进程 |
![]() |
|
|||||||||||||||||||||